用苹果手机打车、看电影、买机票比安卓贵?记者亲测被大数据“杀熟”

用苹果手机打车、看电影、买机票比安卓贵?记者亲测被大数据“杀熟”

习惯了用APP预订酒店、演出票的你,有没有想过会被某些“比你更懂你”的网络平台“杀熟”而无知无觉?

近期,不少网友发现,自己经常购物的网站、APP,消费越多、得到的优惠越少,甚至价格越贵。打车、购买电影票、视频会员等,也存在“同货不同价”现象。记者亲身试验后发现,一些APP平台确实存在“杀熟”现象。种种五花八门的“新技术套路”让人防不胜防。

记者亲测被大数据“杀熟”

近期,有关大数据“杀熟”的曝光将一批互联网企业推向风口浪尖。网友“廖师傅廖师傅”通过微博吐槽,自己被“聪明”的互联网企业狠宰。

“廖师傅廖师傅”经常通过某旅行网站预订一家出差时常住的酒店,网站长年显示房价在380元至400元间。一次偶然的机会,酒店前台告知,淡季门店直接订房只需要300元。疑惑之下,他进一步比较了自己和朋友看到的网站价格发现:作为老客户,网站对自己显示的价格为380元。而另一名新客户,看到同一天显示的酒店房价,却只有300元。

在某旅行APP搜索机票,同一航班同一时间不同手机搜索出来的价格却不同:

“廖师傅廖师傅”遭遇的APP“杀熟”是否存在?为了验证,记者亲自做了试验。记者同时用两个手机账户登陆某款与旅行相关的软件后发现,其中一个已经使用APP预订过该酒店的账号,再查询当天这家酒店房价,显示的最低价格为568元。而另一个没有使用过该APP预定酒店的新账号,查询同一房型同一时间的房价,显示的最低价格为517元。如果不是特意比较,这样的“杀熟”并不容易被察觉。

类似的APP宰客并非个案。有媒体专门发起一项“杀熟”调查。结果显示,2008名受访者中,有51.3%的人反映自己曾遭遇互联网企业的类似“杀熟”行为。

APP套路防不胜防

除了订酒店挑熟客狠“宰”,不少网友发现,使用APP订机票、买电影票、购买付费会员等,都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价格陷阱。不少人调侃,以前只听说“线下杀生”,而大数据又添“线上杀熟”。

套路一:价格“看看就涨”,旅游网站花式催买。在各类“杀熟”曝光帖中,旅游类APP成为吐槽重灾区。网友“卖铁小王子”发帖罗列了市面上常见旅游APP的价格圈套:一些软件订房页面被浏览多了,相关酒店房价就自动上涨,营造“酒店很抢手”的错觉。一些用户清除浏览记录后,甚至能发现原本显示的价格又下调不少。

套路二:专挑会员“定向涨价”。还有网友吐槽,使用某APP购买电影票,所谓“会员价”比普通非会员用户价格更高。不少人花钱购买了声称可享受“超低专属折扣”的会员后,系统显示的原价比别的非会员高出一截。用户高高兴兴付了钱,以为享受了“折扣价”,谁知自己折后的价钱,还高于别人的普通价。

套路三:同样的商品,不同手机不同价。有网友发现,苹果手机充值付费价格普遍高于安卓机。记者亲测“腾讯视频”会员充值价格发现,苹果手机年费价格233元、安卓手机年费198元。其他视频软件如搜狐、优酷、爱奇艺等,也存在类似现象。

以某视频网站为例,开通VIP会员,安卓用户1个月、3个月的价格分别为15元、45元、178元;而苹果用户购买则要贵出4—40元不等。

对于存在价格差异的原因,客服表示,是由于其中包含苹果收取的手续费。

运用大数据需要新秩序

消费者对APP“杀熟”反应激烈,不仅由于一次消费多付了几元、几十元,更在于面对不知不觉来临的大数据时代,每一个普通人的信息、习惯被收集、掌握,进而被筛选和“吃干榨尽”,而这一切,普通大众毫无还手之力,甚至毫不知情。

多名行业人士认为,每个“杀熟”的个例情况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面临新技术、新商业模式的发展,针对算法的规范、监管,需要一套新的商业价值、伦理乃至法规。

“消费者面对平台存在信息劣势,有必要出台新的措施,给普通大众提供保护。商家有自己的经营策略,根据不同人的消费习惯有不同推荐,这本身无可厚非。

但重要的是,平台在推荐的同时必须把所有的选择可能告知消费者,保障每个人有相同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这应该是立法和监管的底线。”江苏省消保委法援部主任张昊舒说。

来源 深圳商报

编辑 吴怡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