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地球上自然灾难发生的越来越频繁了?

为什么地球上自然灾难发生的越来越频繁了?

接下来我们就来追溯太阳系的演变历史,回顾太阳系行星的演变故事、分析我们地球演变为如今模样的根本原因。

如果从我们居住的太阳系外围观望的话,会发现有两个地方最为奇怪和特别:一个是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一个是位于海王星轨道外的柯伊伯带。因为这两个地带都是由成千上万的小星体组成的环形带,前者主要由岩石小天体构成,后者主要由冰封物体构成。

为什么太阳系内会有如此奇怪特殊的“碎片”组成的这两个环形区域带呢?

传统科学解释是:太阳系形成之初,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火木之间未能凝聚成一颗大行星,而形成了小行星带。而柯伊伯带的形成是根据「吸积理论」解释的,后来科学界又提出一种「甩脱理论」,认为柯伊伯带先在离太阳比较近的地方形成,后又被海王星一个个甩出去而形成了现在的柯伊伯带。

随着天文物理学的发展,传统科学解释存在的漏洞越来越明显,而支持「行星爆炸理论」的研究学者倒是不断增多。

「行星爆炸理论」认为:小行星带是由太阳系内的一颗超级巨行星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发生爆炸而形成的,柯伊伯带的形成正是源于此巨行星的碎片弹射。

如果「行星爆炸理论」是正确的,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测:太阳系内除了气体行星,其他固体行星或卫星跟地球一样,大多都有火山地震现象的发生,事实的确如此。

有一种「地核死亡理论」学说,认为:如果地心内核是完整的固体,将不会发生火山、地震、海啸、台风等自然灾难。正是因为地心内核的破裂才导致的这一切天灾现象。

前后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地球的内核一定是不完整的,很有可能被损坏于早期太阳系内超级巨行星的爆炸,太阳系内其他固体行星的命运大多与地球无二,故才会有地震、火山等自然灾难时不时地发生。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下次水木会讲解太阳系内原先的13颗行星以及完全不同于现在的轨道排列,小行星带和柯伊伯带的形成,地幔内部的高科技生命,谁在修补地心内核,地核与自然灾难的紧密关联,太阳系远古智慧生命等,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水木下次的文章或视频。

感谢对水木的支持!

本篇文章「水木长龙」原创,转载标明出处,谢谢(18-02-08)!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