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军回纥联军的最后高光一刻:安史之乱唐军收复东都洛阳

安西军回纥联军的最后高光一刻:安史之乱唐军收复东都洛阳

但是唐军的任务还没有结束。经过香积寺的惨烈搏杀唐军在稍作休整后马上全军向东,朝着大唐帝国的东都洛阳而去。此刻前往东都洛阳路上的潼关、华阴、陕州还在叛军手中。

叛军东西掣肘

在长安失陷后身在洛阳的安史叛军首领安庆绪异常焦躁。由于自己弑父上位,根基不稳。史思明已经听宣不听调了。他马上又从河北调集了人马南下,在洛阳纠集了15万人马,准备做殊死一搏。

但是洛阳的东面,睢阳还在唐军手中。睢阳之战,张巡从757年1月开始,到757年10月唐军还在坚守,最后,终因病饿力竭,寡不敌众,城破后张巡及其部将36人遭杀害。太守许远被俘送往洛阳。这支孤军屏障了江淮半壁江山十个月之久,也保江淮免于战乱十个月。这个时候叛军终于能转头对付东进的唐军了。

757年9月底,唐军接连攻下潼关华阴,和叛军在陕州对峙。这一仗双方集合了超过30万兵力,规模超过了香积寺。陕州即今天河南三门峡市附近,北邻黄河,东南和西南都是黄土苔原,不利于唐军优势的回纥骑兵展开,叛军因为补给缩短和获得了生力军而生气恢复。

一场更大恶战要开始了。

香积寺一战表明回鹘部队,具有关键时刻一锤定音作用。李嗣业带领的安西北庭部队,在双方短兵相接时更是唐军的定海神针。尽管香积寺阵亡了不少士兵,郭子仪还是带领了全部安西和回纥精锐进入陕州战场。而留下了阿拉伯、于阗雇佣军守护唐军的后勤。

安庆绪的算计

叛乱的第三年,安史叛军疲态尽显,关中一战损失惨重。向东南发展因为睢阳的张巡坚守,也没有完成断绝唐王朝粮草赋税的目的。

目前好的一方面是安史叛军后方一直较为稳定。虽然开战时朔方军和河北义军就在平原郡、常山郡骚扰了叛军。但是叛军的幽州老巢一直很稳固。此刻安旭庆就从幽州调集了不少军镇步兵和新募兵。

不过这样的兵力构成让叛军的机动能力大为下降,更加倾向于依靠有利地形实施防御作战。洛阳这样的古代超级大都市不利于平原防守,只能依靠山形地势阻击。

为了阻止唐军,他们选择陕州进行阻击。三门峡附近逼仄的地形又正好限制了唐军的前军和回纥骑兵的冲击力度。通过黄河河道掩护全军的右翼,并用当地的山脉建立起居高临下的俯冲优势,也依靠临近山系保护自己的左翼。

郭子仪变阵

由于香积寺一战安西军和回纥人表现的太耀眼,战前郭子仪将回纥人拆为2股,一队作为总预备队,一队和李嗣业的安西军混编作为偏师去威胁叛军的左翼。皇子李豫出于平衡的考虑也默认了郭子仪的安排。

唐军人数在16~18万人,人数略多于叛军,此战朔方军作为主力。唐军北侧是黄河,被认为是安全无虞的一侧,战斗将会双方正面和唐军的右翼展开。

唐军右翼的山地会随着唐军前进,一步步的嵌入唐军队形。军阵变形导致唐军在接敌时更加施展不开。这些都给后面的战斗带来了变数。

叛军的主帅是严庄和张通儒,严庄是安史叛军的谋士。某种程度上讲安史之乱是严庄一手窜到起来的,他先是怂恿安禄山造反,后来又怂恿安庆绪弑父夺权。简直就是坏事做绝的坏种,但这个混蛋最后因为投降居然善终了。想想安史之乱最后朔方军一系不得善终的多位将领真是让人感叹。

试探

757年10月15日唐军和叛军正式接触。回鹘骑兵这次被拆分使用。李嗣业率领安西军和部分回纥骑兵听从安排朝东南的山地迂回,准备作为奇兵攻击叛军侧后。郭子仪选择将少量回鹘人留下,作为自己的预备队使用。

叛军也心有灵犀安排了精锐的上万步骑埋伏在山谷中,准备在战斗僵持时突击唐军。

战斗伊始,双方都小心试探,一点一点靠近对方。双方都装备了大量复合弓,一旦对方靠近就是一轮齐射压制。就在一轮一轮互射中,唐军的前军已经抵达山脚下。

叛军的大部分骑兵埋伏在东南一侧山间,主阵地以藩镇步兵为主。严庄严令部队不要轻易离开山头阵地,要以步兵吸引唐军主力,然后用伏兵侧击。

此刻的郭子仪也对发起仰攻有些信心不足,更期望侧翼的安西军与回鹘人打开局面再全军出击。因此当唐军抵达山脚时,唐军也停止了脚步。

叛军看到唐军停止,就开始不停派出小队轻骑兵出阵挑战。或者用骑射骚扰。经过了多轮的骚扰后。唐军也派出了小股骑兵迎战。

纠缠

双方骑兵相互缠斗了多轮,部分唐军开始爬上山坡追击叛军。郭子仪最后下令全军追击。

受到山势影响,追击的唐军很难保持一致队形前进。唐军的前锋渐渐成三角队形或者梯形。

隐忍了多时的叛军开始了猛烈阻击。首先是正面的步兵冲杀,更大的压力在唐军的两侧,遭到安史方面弓箭手猛烈的火力压制,叛军着重加强对朔方军侧后翼士兵的压力。

唐军的前军步兵还是采用经典北府兵的装备,前排由盾兵掩护后排士兵装备大量复合弓。虽然能用复合弓还击,但居高临下的安史叛军在对射中具有优势,并可以轻松将箭矢投射到后面的普通士兵上。安史叛军的步兵又从上而下攻击。山势给了叛军额外的动能,唐军的前军被大量杀伤,已经维持不住阵型而向后撤了。

前方已经有很多小队陷入包夹有被吃掉的危险。郭子仪马上命令朔方军立即下山,逐步同对方脱离接触。安史叛军占据有利地形也不愿追赶,继续居高临下。

奇兵

绕后的安西军和回纥骑兵,装备精良,安西北庭的步兵也是配马行军,作战时才下马。西域作战时,李嗣业曾跟随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征讨过大小勃律国。雪山峭壁这支部队见识的多了,所以非常镇定。

行进在山间时,斥候快报,前方发现叛军绕后的伏兵。李嗣业高声喊道“下马,接敌”。安西步兵立刻下马,抽刀,多人就近结成小股整队。回纥骑兵则从步兵队中绕开,骑行到两侧。

不久在回纥骑兵迂回过程中唐军和叛军交火,随即陷入了混战。回鹘骑兵无法在狭窄的复杂地形上发挥出具装骑兵的冲击力,但是这批草原精锐也善于骑射。一轮轮箭雨射向安史叛军。叛军中的奚族骑兵在北部边疆经常被回纥人压制,如今更是生出怯战的心态。被箭雨逼的节节后退。

叛军的步兵状态更差。安西北庭步兵,这批从西域雪山、大漠、关中平原里走到现在的百战精锐表现出恐怖单兵战力。突前的叛军部队很快被杀穿。唐军两拨人马更加善战,加之安史军原本是伏兵,对遭遇战准备不足,现在更加处于劣势。山谷中叛军被陌刀横斩,被箭矢射中,惨叫声不绝于耳。

同时,位于正面战场的严庄估计自己山谷的伏兵马上会到战场,也开始进行变阵。首先下令山腰上的步兵向山下进攻和唐军步兵纠缠在一起。再让骑兵精锐步兵,组成约数千人人的敢死队。准备从左翼进行一次冲击,尝试截断唐军步兵的后路,打乱唐军。

叛军沿山而下,又从黄河河滩急切唐军左翼,由于左翼靠近黄河天险,唐军在这里的不对战力不强,防守比较薄弱。黄河河滩因为秋季落潮比平时开阔一些比较适合小股骑兵冲锋。叛军这次奇袭起到了一点效果。唐军的中军都出现了一阵骚乱,一度出现溃败迹象。

史书中记载

“贼张两翼攻之,追兵没,王师乱,几不能军。”

郭子仪立刻派出了留在自己身边的回鹘骑兵,草原霸主果然实力不俗,出动后瞬间挡住了安史方面的骑兵。这批具装骑兵难得能在山河包夹的一小块地方施展他们的骑术。几轮冲击和骑射,河滩到处是散落的叛军骑兵和马匹尸体。而紧随而来的叛军突击步兵在人数具有优势唐军中军面前更是不值得一提。

收割

黄河岸边两军交战时,南面山谷的唐军已经将叛军的伏兵杀溃,简单清理战场后李嗣业立刻带领部队上马沿着叛军出发的路线向山脊上叛军的大营出发。此时这支唐军已经确认只要自己早一步到达叛军身后,正面战斗的兄弟就能少流血。

安西军就是这场战斗一锤定音的关键。

时不我待,策马,扬鞭!

唐军与安史叛军还在进行着激烈中军厮杀,因为前期双方试探、偷袭都失效了。又变成了刀刀见血的阵地战。因为双方接敌面积不大,只能一轮轮轮换前面负伤和阵亡的伤病。不过由于安史叛军占据高位,稍稍占据优势。

突然,一声声嘹亮的鸣笛声从叛军大本营传来,那是回纥人战前的号角。山下的回纥人跃马高呼,他们知道自己兄弟已经绕后成功了,前方的拼死搏杀的朔方军将士也士气大振。面前隐隐看到了远处山岗上安西军的陌刀穿透战场的血雾中透出硕硕寒光。

“此战,定也!”

这就是安史叛军的末日。

策马冲锋的回鹘人在叛军中军大营周围下起了箭雨,如暴雨一般的利箭把叛军嚣张的气焰完全浇灭。如墙横进的陌刀队更是一步步锁死叛军的空间。叛将严庄没想到自己安排伏兵的一侧居然这么快被唐军精锐击穿了。

中军大营溃兵如同雪崩般四散开来,从上到下,不少叛军丢弃战友逃跑。最倒霉的是山脚下还在接敌的叛军,后方溃散,他们也无心应战,被士气如虹的朔方军一刀一锤结果。

唐军主力站上了山腰,叛军开始争先恐后的逃离战场。

山下的郭子仪目睹此景,知道李嗣业已经完成了任务。此刻叛军阵型已经乱了,让朔方军全军出击,仆固怀恩带领回鹘人从两侧围堵着急下山逃跑的叛军部队。由于叛军后方是大片山地,此时也成了叛军的死地,安史步兵很难立刻找到出路,只能任由追击的唐军大肆屠戮。

严庄看到大势已去,带着主要将领与骑兵主力奋力冲下黄河河滩撤向洛阳,并快马通知洛阳城中的安庆绪。叛军逃回洛阳后没做过多的停留。安旭庆严庄等叛军首领残部,直接渡河逃往邺城。

后续

10月17日唐军打扫完陕州的战场,这一仗消灭了9万安史叛军,大部分杀伤是李嗣业率领安西军击溃叛军侧翼之后战斗造成的。所以这一仗唐军伤亡没有之前几场战斗那么严重。

10月18日大军走出陕州接收东都洛阳。

安史叛军撤出洛阳时,严庄下令将之前俘虏的唐军将领集体屠杀。这里面就有潼关战败被俘虏的哥舒翰,还有死守睢阳的睢阳太守许远。可叹哥舒翰老将军落得如此下场。

立下大功的回鹘人终于在洛阳得偿所愿,这一次李豫再也不好意思阻拦,于是在默许之下回鹘骑兵以搜刮战利品为由,率先入城,大肆劫掠城中百姓财务,将洛阳扫荡一空。直到皇子李豫和郭子仪“请”城中富户拿出10000匹绸缎赎城,这场浩劫才被叫停。这一笔算在肃宗头上不冤枉。

最后的绝响

陕州之战是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关键性战役。这一战安西北庭军和回纥骑兵表现精湛的作战技巧和高昂的战斗意志是唐军能在这种狭长地形战胜叛军的关键。要知道1年前哥舒翰率领的唐军曾在此不远处的灵宝全军覆没。

李嗣业率领的安西军和叛军狭路相逢而大胜,回纥骑兵在叛军偷袭时反冲击对手都为这场胜利奠定了基础。只可惜这是这支西域联军的最后高光时刻。随着安史叛军退回黄河以北,补给线缩短,叛军也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一年后的邺城大战,李嗣业将军受重创身亡,回纥人也因为国内政治变动表现大失水准。

收复洛阳的陕州大战成了这支联军最后的绝响。安史之乱后河西走廊被吐蕃占据,关内留守的安西北庭军无法返回西域,只能留守在关中西部防御吐蕃,后来因为参与泾原兵变在784年被唐德宗裁撤。而留守西域的安西北庭军只能万里之外做孤忠,在坚持了40余年后于9世纪初被吐蕃消灭。

下一次中原军事力量重返西域要到近千年之后的乾隆帝时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