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旺 杨岚
为全面掌握司法鉴定行业便民服务的现状,查找司法鉴定行业存在的突出性问题,市司法局鉴定管理科和鉴定协会成立了活动调研小组,采用个别座谈、查阅资料、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此进行了调研,对司法鉴定行业便民服务现况进行了初步了解,客观地分析了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建立转变作风,有效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和研究。
一、绵阳市司法鉴定行业执业概况
经调查统计显示,自2001年至今,绵阳已成立包括法医临床鉴定、法医病理鉴定、法医毒物鉴定、文书鉴定等13个鉴定项目在内8家司法鉴定机构,现有司法鉴定执业人员158人,其中专职执业人员26人,兼职执业人员132人。2002年11月,成立了绵阳市司法鉴定人协会。2001年至今,全市共完成司法鉴定案件6.8万件,办理司法鉴定援助案件5500余件,接受群众咨询6.4万余人。其中法院采信率达98%,群众满意度高,各司法鉴定机构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诚信执业形象,努力提高司法鉴定行业的社会公信力。
二、绵阳市司法鉴定行业为民服务工作现状
1、司法鉴定为民服务工作亮点。
调研小组针对为民服务专题,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不记名问卷调查,经初步统计分析,现阶段绵阳市各司法鉴定机构为民服务工作有如下三个亮点:
(1)、打造了“阳光便民”服务窗口,实现鉴定工作阳光化。
各司法鉴定机构结合实际,将当事人普遍关心的鉴定政策、鉴定程序、司法鉴定许可证、司法鉴定人简介、职业道德规范、业务范围、收费标准、投诉举报电话等内容进行公示,便于当事人了解相关情况,提高司法鉴定透明度。同时,积极开展司法鉴定法律援助服务,解决困难群众及弱势群体鉴定难的问题,如免费为受工伤的农民工提供工伤伤残鉴定,对城镇下岗职工的鉴定收费在标准基础之上减免20%,对其他法律援助案件受援人人身伤残鉴定,采取优先受理、缓收费用、后补手续的方式进行。截止统计之日,共免费为群众开展涉及法律、鉴定业务咨询13万余人次,为956名当事人和中微小企业减免鉴定费用150万余元。
(2)、搭建了司法鉴定办案绿色通道,提高司法鉴定工作效率。
各司法鉴定机构以爱民、为民、亲民、便民为工作宗旨,力求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开通了办案绿色通道,推行预约上门办案服务、预约假日办案服务等八项措施。对辖区内行动困难的老、弱、病、残当事人实行预约上门办案服务;开通并向全社会公布全年全天候服务热线,接受因特殊情况需要及时办案的鉴定申请;对案件简单、材料充分的鉴定案件,实行1小时受理,5个工作日办结并出具鉴定报告的简易案件快速鉴定制度;对涉及社会维稳问题和重大民生问题的鉴定案件以及诉讼时效临近届满的案件,做到特事特办;要求鉴定机构所办法医类鉴定案件,不超过法定期限二分之一的结案率高于60%。鉴定绿色通道的开通,为当事人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如四川梓州司法鉴定所办理的胡某某伤残等级鉴定和护理依赖程度鉴定一案。胡某某因采煤致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截瘫,而矿主仅支付了4万医疗费。胡某某上有70多岁的双亲,下有两个不满12周岁的子女,且唯一能居住的家也被患有精神病的弟弟烧光,家庭经济极度困难。四川梓州司法鉴定所了解情况后,主动为其开启鉴定服务绿色通道,且及时上报主管部门鉴定援助程序,免费为其提供相关鉴定服务的同时,当即安排2名具有丰富鉴定经验的鉴定人到被鉴定人胡某某家现场进行司法鉴定,且用最快的速度为其出具了司法鉴定报告。此举赢得当事人的高度赞誉。
与此同时,绵阳市还率先在全省范围内成立了两家“家庭暴力伤情鉴定中心”,为遭受家庭暴力侵害的老人、妇女、儿童减免50%鉴定费用。司法鉴定工作绿色通道的开通,在解民忧、化民怨、促和谐方面起到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3)、开展司法鉴定“融入群众”行动,密切与群众的联系。
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通过多种形式和有效途径将司法鉴定工作延伸至基层。6家司法鉴定机构与未开展司法鉴定工作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建立了司法鉴定业务咨询点,对口支持开展司法鉴定覆盖工作,并在295各司法所建立了司法鉴定宣传点,以方便基层群众委托鉴定,积极为基础群众提供司法鉴定服务。如四川三益法医司法鉴定所在北川羌族自治县设立了司法鉴定工作站点,2012年8月1日,其接到一份民事行为能力鉴定的鉴定委托。被鉴定人由于车祸不幸脑死亡,其父亲为让自己的孩子以其他载体来延续生命,愿意捐献其子女的器官以救助他人,四川三益法医司法鉴定所特派鉴定人员与公证人一起免费上门为其提供民事行为能力鉴定,当即出具了司法鉴定报告,为器官捐赠公证书的出具和当日器官移植手术的实施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
2、调研初期反应出的司法鉴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问卷显示,有30%的被调查者对鉴定收费存在疑问,60%的人对收费鉴定流程不了解,而对鉴定机构工作人员服务态度的满意度仅48%。当然,由于全市司法鉴定队伍有面广、量大、兼职多、难管理的特点,工作易暴露出诸多不足,现归纳如下:
(1)、鉴定程序不规范。各司法鉴定机构虽有统一的司法鉴定流程,但某些鉴定人员在开展实际鉴定工作时,偏重经济利益、忽视办案程序,由此,给委托单位或委托人开展后续工作造成诸多不便。
(2)、鉴定案件投诉较多。近年来,各机构均接到委托当事人对本机构出具的鉴定报告的投诉。投诉问题多样,有对鉴定结论不服的投诉,有对鉴定报告中的问题分析的不理解,也有对鉴定人引用的鉴定标准持异议,这严重影响鉴定报告的可信度,影响司法鉴定行业的公信力。
(3)、鉴定收费不统一。虽说各类鉴定均有规范的收费标准,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些鉴定机构会针对具体情况,对经济困难的委托人进行减免,并未严格按标准执行。同时,某些鉴定机构在收费时并未对委托人详细的接受说明,造成委托人对收费情况不理解。
(4)、内部管理不善,服务态度欠佳。各鉴定机构的内勤人员、鉴定人员对前来鉴定的委托人、被鉴定人服务态度较差,不搭理被鉴定人提出的疑问,甚至恶语相向,这对司法鉴定行业的人员素质造成的影响恶劣。
同时,还存在鉴定人之间政治敏锐度不高,互相尊重不够,存在诋毁现象。
三、司法鉴定行业欲开展群众服务工作及目标
为全面提高司法鉴定行业的整体业务水平,提升司法鉴定人的业务素质,改善司法鉴定人思想觉悟,切实做到全方位为群众服务,针对此次初期调研中出现的问题,调研小组经讨论、研究,实施了以下工作方针,以规范执业,增强司法公信力,提升群众满意度。
(一)开展主题教育,提升司法鉴定人思想政治素质。
开展宗旨教育,树立工作典型。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组织机构开展“强化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从思想上解决“为谁执业、为谁服务”的问题,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执业为民”的工作理念,提升鉴定人服务能力,注重服务效果,确保鉴定人自觉把执业过程变为群众服务过程,真正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切实做到亲民、爱民、为民。同时,各机构要注意发现、培养为民服务的先进典型,教育激励各司法鉴定人,形成良性的鉴定竞争氛围。
(二)规范内部管理,整治服务意识。
重点整治各机构内勤、鉴定人服务态度差、办事效率低的问题,从方便群众办事的角度,对“八件实事”的内容和要求升级、充实、细化,进一步完善便民、利民措施,在服务群众中改进工作作风、强化群众观念、提升能力水平。对群众反映的执业服务问题,落实到具体个人,责令其限期整改,努力实现管理向服务的转型。
(三)建立健全执法公开制度,持续阳光便民之路。
坚持“阳光执法”,进一步拓展公开范围,除法律规定保密的情况外,丰富公开方式,确保群众及时知晓、方便查询。同时,建立完善执业社会评议制度,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把群众评价作为评判执业工作的重要标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畅通“法律服务绿色通道”,为群众提供专业、快捷、高效的鉴定服务。
(四)继续开展鉴定援助,惠及更广的社会弱势群体。
在现有的援助亮点工作之上,学习了《四川省司法鉴定援助暂行办法》,专题研究了绵阳市司法鉴定援助办法落实措施。规定:凡是市、县法律援助中心审核后需援助的群众,由市县司法行政机关就近指派司法鉴定机构受理鉴定;收费一律减收50%,确因当时交不出50%的鉴定费用,胜诉后补交;败诉的由法律援助中心支付。
(五)建全投诉处理机制,畅通群众信访渠道。
市局领导对投诉问题高度重视,采取分管领导亲自过问、亲自处理模式。业务主管部门把做好投诉处理工作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对于当事人的投诉,均能按照上级的有关规定严肃、认真、妥善地处理,做到事事有答复、件件有着落。通过市局对被诉鉴定机构严肃认真的督导,绝大多数投诉都得到了妥善地处理,少有重复投诉和向上级投诉的情况发生。
同时市局与鉴定协会拟发了《绵阳市〈司法鉴定执业活动投诉处理办法〉实施意见》,进一步细化和明确投诉处理的操作程序、要求,以此强化投诉工作责任,这对于进一步规范我市司法鉴定投诉工作、积极解决当事人问题、提升我市司法鉴定行业形象发挥了积极作用。